來源:長江日報
2019-02-08 09:22:02
主創合影 片方供圖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 社論
《流浪地球》的精神內核頗為符合近年來科幻電影的發展趨勢,即不再著迷于地球毀滅,而更多探討人性與情感的復雜。
2月7日,春節檔票房大戰的第三天,作品中口碑最好的《流浪地球》直接實現票房逆襲,登頂春節檔單日票房榜首。
《流浪地球》票房與口碑齊飛,部分源自它的題材優勢,相比于喜劇的套路化,其所呈現的科幻劇情讓觀眾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但綜合來說,《流浪地球》的好口碑,更多仍然是來自于制作。
劉慈欣原著小說中的科幻設定,成為電影的最大支撐——給地球裝上推進器與轉向器,把地球帶離太陽系,在宇宙中為人類尋找新家園,這確定了電影的“硬核”。
但凡好的科幻電影,必然缺少不了這樣一個“硬核”,此前國產科幻片并非找不到好的故事,而只是缺乏把設定與想象落實到畫面中的辦法。
從文本到影像的轉換,是一項非常專業而又系統的工作。《流浪地球》的成功之處,在于簡單直接地完成了落地工作——把劉慈欣宏大的宇宙觀嫁接到成熟的科幻電影制作工業體系當中。
但在劉慈欣與導演郭帆的貢獻之外,不要忘了,制作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全球化的共享,才是《流浪地球》誕生的最基本保障。
科幻電影的制作技術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軟硬件方面,比如幾乎囊括計算機所有視覺呈現創作藝術的CG技術、3D虛擬攝像機,以及用于電影特效制作的各種軟件;二是技術的實現——通過大量技術工種的配合與工時的消耗,來達到理想的效果。
因為第二個層面的優勢,近年來不少國外科幻大片把制作放在了中國,中外合作為國產科幻大片的誕生,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流浪地球》在這個時刻出現,并非偶然。
看慣了好萊塢大片里千瘡百孔的紐約、洛杉磯,再看《流浪地球》里在極寒天氣下蕭條的北京、上海、杭州——其中所能呈現出來的“末世感”,確實給觀眾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
尤其是劇中幾次出現的流行元素,海草舞以及“北京市第三區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讓觀眾會心一笑的同時,從中也能品味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幽默和自信。
當然,我們只是滿足于國產片的“第一次”,但這并非科幻片的第一次。剝離掉劇情,《流浪地球》和其他給人留下不錯印象的科幻大片并無二致。
在劇情上,最后一刻引爆木星的懸念感營造上,以及犧牲精神的運用方面,都在及格分上下。也就是說,《流浪地球》在制作上的成就,很容易讓觀眾忽視劇情,更多地被視覺所吸引。
因此,在為《流浪地球》點贊的時候,不要忘記那些幕后的技術工作者,他們是參與制作這部所謂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科幻電影的發展,被融入了更多的哲學思考,不再著迷于地球毀滅與末日災難,而更多借助科幻載體來探討人性與情感的復雜,成為科幻片導演追求的創作精神。
就這股潮流來看,《流浪地球》并未在思考層面達到劉慈欣原著的深度。但作為商業片來講,先在技術上日臻成熟,才有條件在創作方面深入。《流浪地球》為國產科幻片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類型的國產電影,會在接下來有日新月異的發展勢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