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0-06-12 08:46:06
麥浪滾滾,豐年又至。6月11日,記者來到山東省產糧大縣廣饒縣,一整天的時間采訪了種糧15畝的“噸糧大嫂”、種糧1600畝的家庭農場主、托管3000畝小麥的“新農人”,傾聽種糧人的心里話,感受他們的喜與憂。
“噸糧大嫂”的堅守
上午8點,在廣饒街道南西村見到張桂鳳時,她正準備吃早飯。前天剛下過一場雨,地里太潮濕,收割機進不去,割麥子還得再等兩天。16年前,也是麥收時節,也是這片土地,記者曾采訪過張桂鳳(詳見2004年7月1日大眾日報《“噸糧大嫂”喜聊訂單麥》),那時她種了20畝地,麥子和玉米輪作,是周邊村有名的種糧能手。
“現在只剩下15畝了。”54歲的張桂鳳盡管腰板挺直,干練利索,歲月還是在她臉上刻下了明顯痕跡。因糧食質量和價格問題,她的訂單麥只種了三年。2012年,張桂鳳家圍了5畝地散養雞,效益遠比種糧食高。但是,養雞技術要求高,市場價格不穩定,風險大,只干了四五年。2018年,她家又開了農家樂,但是位置偏僻,生意并不紅火。
雖然嘗試過多種生計,但是種糧食至今堅守。“我不識字,出去打工很多活干不了。”只是16年來,張桂鳳的糧食種植方式從未改變過。為了省錢,很多活都是她自己干。種子、化肥、機械、電費等各種成本加起來,一畝地一年投入最少900元,“自己出力不算,扣除各項開支,一年一畝地下來也就是賺個1000元剛出頭。”張桂鳳說,“年紀大了,干不幾年就干不動了。孩子們是不會種地了。”張桂鳳的女兒已經出嫁,兒子去年退伍回家,在縣城做健身教練。
家庭農場主的希望
上午9點,李鵲鎮東營瀚翔家庭農場的1600畝小麥開鐮。望著眼前的金黃麥浪,農場主田照深跟記者說起經營農場4年來的苦和甜。
2016年,一直在外做工程的田照深回鄉,流轉800畝土地搞起了糧食種植,此后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已達2000畝,其中小麥、玉米種植面積1600畝。“規模擴大是否因為嘗到了種糧的甜頭?”面對記者的提問,田照深笑笑說,“目前還不掙錢,結余寥寥。”
田照深算了一筆賬:土地流轉費按每年每畝平均1000元,種子、翻耕、播種、澆水、施肥、收割加上雇工每畝需要850元,兩季下來每畝純收入不到200元。“這還沒計算我前期的基礎投入。”田照深前期投資近600萬元實施了水肥一體化改造,并購置了部分農機具,使用壽命20年左右,這些都是成本。
“開局艱難,但前景可期,我認為這是今后農業的方向。”田照深提起了堅持種糧的動力所在,如今村里從事農業的絕大多數都在50歲以上,待這批人逐漸老去,誰來種地就成了一個大問題,而自己走的路子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此外,規模化種植的效應也已顯現。以澆水為例,普通農戶以漫灌為主,電費+人工每畝地最少50元,而農場1600畝地10天左右澆完,每畝成本不足10元。“另外,一次性購置上百噸肥料比三袋兩袋地買價格肯定會便宜很多,農資這一塊也能節省不少。”
引導土地向大戶集中,也是各級政府的扶持方向。廣饒縣和李鵲鎮都出臺相關政策,今年開始種糧大戶每新增一畝土地,流轉費分別補助300元和100元。田照深說,他正在考察糧食深加工項目,未來可能在這方面做些文章,提高產品附加值。
“新農人”的嘗試
大碼頭鎮高港村的曹振龍是一位標準的“新農人”,不同于田照深“把地弄過來自己種”,他是“把地交給我幫你種”,走出了一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路子。
以前經營農資銷售生意的曹振龍,2011年購置了一臺土地深松機,“玩”起了農機,隨著業務發展,成立了廣饒縣振龍農機合作社。隨后相繼流轉500畝土地種糧食,新上3套大型烘干設備并當起糧食收購商。今年初,他琢磨起“土地托管服務”模式。在縣農業部門支持下,今年初高港和楊宅兩個村3000畝麥田交給曹振龍“照顧”。
“從種子購買到農資購進、田間管理,再到收割銷售,我實現了一條龍托管服務,每畝小麥托管價格為450元,玉米為280元。”曹振龍說,3000畝麥田全部種植優質高產的強筋小麥,合作社70余臺大型農機具和11名工人全程服務統一管理,小麥品質有了保證,受到糧食加工、收儲企業的歡迎,銷售價格高于市場價格,而他又以高于市場價0.1元的價格回收農戶小麥。前不久曹振龍剛剛與村民簽訂了5000畝夏玉米托管合同,加上之前的2000畝春玉米,托管面積達到7000多畝,而周邊的種糧大戶也紛紛找上門來,16000多畝半托管服務合同相繼簽訂。
第一年嘗試,并非一帆風順。曹振龍坦言“就跟扒了一層皮一樣”。高港村和楊宅村土地鹽堿化程度不一,好地種小麥玉米,孬地種棉花高粱,“補丁式”鑲嵌,給農機作業帶來很大難題,增加了不少成本。“以今年春玉米噴灑藥劑為例,如果成片的糧田直接用無人植保機大面積噴防,成本低效率高,但我們這兩個村玉米田邊可能就有一塊棉花地,如果誤噴到棉花上后果很嚴重,只能雇工人進行人工噴防,人工成本就達200元一天,一天不到300畝,而無人機大面積噴防一天最少800畝。”曹振龍說,另外由于土地所屬權不同,也無法進行大面積收割作業,只能一家一戶收割,效率和成本又受到很大影響。
“第一年再難也要把地種好,讓老百姓感受到托管服務帶來的好處。”曹振龍說,這種模式更容易被村民接受,地和收成是自己的,活給了別人,托管費比自己種地成本還要低,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打工賺錢。雖然難,但曹振龍信心很足:目前已與河南、濰坊、青島及東營當地多家糧食加工或收儲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今年做好7000多畝土地的“全托”和16000多畝的“半托”服務,計劃購銷小麥10000噸,玉米13000多噸。(賈瑞君 李明 鐘鵬飛)(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