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0-12-17 09:44:12
一條河串起旅游景點,一壺壺油潤澤當地百姓,一只只鴨成就大產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河南光山守水不守窮靠山能致富
本報記者 余嘉熙 本報通訊員 董君亞 吳炳輝
不久前,河南省第三期“兩山”大講堂在信陽市光山縣萬畝油茶林間舉辦。講堂外,碧綠的油茶林郁郁蔥蔥;講堂里,專家講解、茶農提問,氣氛熱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如同一顆綠色的種子,深入人心,成為光山縣新時代甩掉老區貧窮落后帽子、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金鑰匙”。
文旅產業因水而興
穿城而過的官渡河,是光山人的母親河。曾經,這條河因沿岸的采砂點、養殖場等泛濫,污水、垃圾亂排亂丟,一到夜晚就煙霧彌漫,有些河段甚至臭氣熏天。
為保護和治理好官渡河區域自然生態資源,光山縣按照“擁河發展”的思路,開展了沿岸10平方公里區域綜合治理,重點突出路、橋、壩、點、園建設……經過艱苦努力,如今的官渡河,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成為天鵝、白鷺、娃娃魚等珍稀保護動物和諧共生的快樂天堂,岸邊也成為全縣人民休閑運動和健身娛樂的首選地。
官渡河區域綜合治理、“擁河發展”為光山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隨著濱河綠道向東西兩線延伸,沿河兩岸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將大蘇山國家森林公園、司馬光小鎮、龍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官渡八景”等有機串聯一起,打造了一條在全市乃至全省叫得響的旅游精品線路。
文旅產業也因水而興。截至2020年10月底,光山縣全年游客數量超過3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6.5億元。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光山縣委書記劉勇說。
“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
12月4日,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智慧產業園內的機器轟鳴聲像往常一樣響起。對于當地居民來說,日日定時響起的轟鳴聲就是他們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光山縣,流傳一句俗語:“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作為油茶分布的北部邊緣地區,光山縣看中油茶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將其作為優選特色農業項目大力發展,油茶已逐步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走進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這個巨幅標語映入眼簾。幾年前,眼前的這片萬畝油茶園,還是荒坡丘陵。
如今,司馬光油茶園不僅讓荒山重披綠裝,刷新了當地綠色顏值,而且通過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產業基地發展模式,覆蓋了光山縣6個鄉41個村民組,年產值近億元,幫扶609戶1831名貧困人口,安置了2000多名周邊群眾就業。
截至目前,光山縣已成為全國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全縣油茶總面積達25.5萬畝,有油茶企業、合作社56家,種植大戶218戶,4.8萬戶群眾參與了油茶經營。
讓鴨子為水稻生產“打工”
今年77歲的陳華明是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人。早年間為了養家糊口,陳華明干過很多營生,可都沒攢下錢,2014年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在縣里扶貧部門的幫助下,陳華明獲得了“惠農易貸”,養起了鴨子。
“麻鴨下的蛋能賺回所有的飼料錢,一只鴨還能賣30元,屬于凈賺。”算起自己的致富賬來,陳華明臉上笑出了褶子。
位于大別山區的光山縣,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線。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豐富。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光山麻鴨獨特的品種特征,以“體態勻稱,羽毛豐滿”而著稱。光山羽絨服主要以本地產麻鴨的羽絨為原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農業大縣,光山縣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達80萬畝以上。智慧的光山人自古就有稻田養鴨的耕作習慣。他們利用鴨子旺盛的雜食性和不間斷的活動,吃掉稻田里的雜草和害蟲,其糞便作為肥料,讓鴨子為水稻生產“打工”,形成了綠色高效農業發展模式。
截至目前,光山縣鴨、鵝飼養量近千萬只,年產羽絨800余噸。全縣羽絨羽毛加工企業22家,有15萬人從事羽絨制品產銷相關的工作,年生產、銷售羽絨服和棉服4000萬件以上,年產值達70億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