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7-10 06:53:07
6月30日,通道侗族自治縣衫木橋鄉小水村,小水戰斗紀念碑。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文韜 李國斌 見習記者 李夏濤
數年前,記者得知在通道小水村一座名為大坡界的山上,有8位紅軍戰士曾寫就寧死不屈、舍身跳崖的壯舉時,心頭頓時一震:湖南竟然也有類似“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
于是,到小水走一趟,便成為一個心愿。不為別的,只為憑吊發生在這里的那場戰斗,只為祭拜在戰斗中犧牲的紅軍烈士。
6月下旬,記者來到通道侗族自治縣杉木橋鄉小水村。由數個山頭組成的大坡界,就如天然屏障,牢牢駐守在村邊。
沿石階蜿蜒而上,行至半山腰,一座青石鑄成的紀念碑聳立其間,這便是小水戰斗紀念碑。碑上,蕭克將軍的題詞赫然醒目,剛勁有力:紅軍精神永存。刻在碑底座的碑文,簡要記載了小水戰斗的情況。
放眼四周,青山疊翠,溪水潺潺,昔日的戰場如今一片寧靜,只有山坡上零星散布的幾處簡易掩體坑遺址,仍能讓人依稀感受到當年戰斗的激烈。
“85年前,8位紅軍戰士就是從這座懸崖上跳下,壯烈犧牲的。”指著山頂附近一座約50多米高的懸崖,通道轉兵紀念館紅色文化研究員胡群松介紹。隨著他的講述,槍炮聲、喊殺聲,仿佛又在沉寂的山谷間響起……
1934年9月,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先行探路的紅六軍團,從綏寧黃桑坪地區進入通道杉木橋地區。9月15日,紅六軍團前鋒十八師,行至小水村大坡界時,突遭國民黨湘敵五十五旅襲擊,小水戰斗由此打響。
站在大坡界山上俯瞰,視野開闊,當年紅軍的必經之路就位于兩個山頭間的峽谷地帶,道路狹窄,不易躲藏。敵人憑借對地形的熟悉,早已埋伏在道路兩邊的山上。
不難想象,匆匆趕路的紅軍部隊經過大坡界山底峽谷時,遇到的是怎樣的一種險惡局面。胡群松說,看到紅軍過來,埋伏在山上的敵軍突然開火,頓時將紅軍部隊攔腰截成兩段。還有一部敵人則迂回包抄,企圖前后夾擊。而紅軍由于深處谷底,又無戰斗掩體,傷亡嚴重。
危急關頭,紅軍指揮部派出一個由30多人組成的突擊排,殺出一條血路,搶占了處于敵后的另一個高地,以掩護主力部隊突圍。他們所搶占的高地,正是今天小水戰斗紀念碑所處的山坡。
隨著戰士們機槍、步槍、駁殼槍等長短武器齊齊開火,原本以為穩操勝券的敵人背后突然受襲,一時張皇失措。他們以為是紅軍的增援部隊到了,急忙掉轉槍頭,集中火力向突擊排進攻。
為了牽制敵人,確保主力部隊順利突圍,紅軍戰士邊打邊退,將敵人一步步往山上引。
硝煙彌漫,炮火連天。在占盡人力、火力優勢的敵人輪番進攻下,紅軍戰士們一個接一個地倒在了槍林彈雨中,最后只剩下8位戰士。但他們毫不畏懼,仍堅持戰斗,將敵人死死拖住。子彈打光了,就搬起山上的石頭往下砸……
令人扼腕的是,敵軍中有一名上等兵恰恰是本地人。在他的帶領下,300多名敵兵從山后的一條小路繞道爬上了山頂,與山下敵人形成了上下夾攻之勢。沒了退路的8名紅軍戰士,被逼到了一處50多米高的懸崖邊。
這已是絕地!往前一步,將是犧牲。
沒有豪言壯語,8位紅軍戰士毫不猶豫地手挽手,縱身一躍,身影便消失在懸崖邊。留給敵人的,只有散落在懸崖邊已被砸得稀爛的槍支……
當年為敵軍帶路的那名士兵,名叫龍章瑞,因后來眼睛失明,最終逃脫了懲罰,回到了杉木橋終老。上世紀80年代,胡群松等黨史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挖掘整理小水戰斗這段歷史時,找到了這名當時已80多歲的國民黨老兵。胡群松說:“當時一見面,龍章瑞便雙膝跪地,老淚縱橫地懺悔道,‘我有罪,當年是我帶路抄了紅軍的后路。你們紅軍真是太英勇了……’”
這名國民黨老兵的回憶,使人們知道了8位紅軍戰士舍身跳崖后,更令人動容的一幕。
戰斗結束后,敵人在懸崖下清理戰場時,找到了這8位紅軍戰士。其中,6位戰士已經犧牲,還有兩位戰士身受重傷。
當時,敵人假惺惺地對幸存的紅軍戰士說,國民黨也優待俘虜,只要說出紅軍部隊的下一步去向,就給他們治傷,還發放銀元。
面對擺在眼前的又一條“活路”,兩位紅軍戰士依然選擇了拒絕。敵人見狀,馬上撕掉了虛偽的面孔,將兩名紅軍戰士殺害。
但烈士們可以欣慰的是,正是在他們的掩護下,紅軍主力一部分迅速擺脫了堵截之敵,向原定方向進發。另一部分突出重圍后,迅速迂回到離小水不遠的架馬,搶占了一處制高點,利用有利地勢,將尾追之敵打得尸橫遍野,死傷慘重……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今天,硝煙雖已逝,青山依舊在。雖然無法得知犧牲烈士的名字,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豐碑,已永遠聳立在人們的心中……
【采訪手記】
英雄無名 精神永在
劉文韜
世人皆知狼牙山五壯士,卻罕有人知曉小水紅軍跳崖八烈士。
出發去通道采訪之前,我們在查閱史料時,發現有關小水紅軍跳崖八烈士的記載僅有只言片語。
因為無法查證,小水戰斗紀念碑上,同樣沒有烈士的名字。當年的8個英魂,已化作今天大坡界山坡上遍地的夏花,絢爛多姿,就像烈士們短暫卻亮麗的生命。
英雄無名,但精神永在、功勛不朽。正如蕭克將軍在紀念碑上題寫的6個大字:紅軍精神永存。
歷史,用鮮血寫就,幾多慷慨,幾多悲壯;勝利,用生命鑄成,幾多豪邁,幾多輝煌。黨史專家曾計算:長征路上,紅軍平均每行進1公里,就有三四名戰士獻出生命。在這些犧牲的英烈中,很多都沒有留下名字。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為了人民的解放,為了民族的復興,紅軍將士在長征途中,爆發出磅礴的精神偉力,無所畏懼,敢于犧牲,筑起了一座座感天動地的不朽豐碑。包括無名烈士在內的英烈,都是共和國大廈的基座,都是我們偉大民族的脊梁。我們的先烈,不論有沒有留下姓名,都光芒永在,燭照人心,激勵我們不斷戰勝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
烈士無名,卻值得我們永遠感念。不忘英烈,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發憤圖強、繼往開來,才能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創造新的輝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