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6-02 20:52:06
齊魯網6月2日訊(記者 何則偉 實習記者 郭輝)關注產品質量安全,山東廣播電視臺《民生直通車》欄目和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共同打造的《每周質量報告》,為大家提供最權威的質量發布,最專業的檢測機構和最高水平的專家解讀,打造有質量的生活。
最近幾年,有的地方農業合作社慢慢走了樣,變成非法集資的工具,農民朋友辛辛苦苦掙的血汗錢就這樣被卷走了,“天上不會掉餡餅”,那么咱們怎么防范非法集資呢?
據了解,農業專業合作社是社員制、封閉性的組織,不允許向社會不特定對象進行公開宣傳吸收資金,也不允許以吸收資金目的把與合作社沒有業務關系的個人或組織吸收為成員。辨別農村非法集資,首先要到市場監管部門的國家企業信息公示系統查看合作社等機構的登記事項。
山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金融穩定處三級調研員郭延新告訴閃電新聞記者,非法吸收資金發售理財產品是嚴重違反規定的,投資者在理財的過程中,要提前在網站上查詢一下企業信息,看看辦公場所、經營范圍是否與當地的注冊一致。再一個就是看業務資質,一般的在工商登記的企業,不能從事或者變相從事金融業務,如果變相地從事業務,這是違反規定的。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表示“投資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個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而農村非法集資一般承諾返本付息或給付匯報,同時,面向公眾進行過度宣傳,比如宣稱“新型農業很有發展前途,把錢存到這里,不但有很高的利息,還能成為股東。也有人介紹說:認購了“合作社”的菜地、果樹后,不但隨時可以采摘,月月還有利息,年底也有一大筆分紅等等。
“鮮明的特點是向社會公開宣傳,引導大家誤導大家進行投資。所以現在大家不要相信熟人介紹的或專家介紹的,甚至在報紙網站介紹的一些理財產品,大家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識,在投資前最好到一些金融機構進行咨詢,或者跟家人多商量商量,三思而后行,防止打了水漂。”郭延新認為。
據了解,目前,山東省級和各市縣均成立了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非法集資形勢總體可控。但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來風險傳導加劇等因素影響,非法集資新發案件一直維持高位盤整,基金金額較大,集資參與人較多,既有農民、老年人,也有高校教師、公司白領。
郭延新表示,尤其是今年他們在全省進行了金安工程建設,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并且每年四至六月份,他們還進行風險排查,發現線索以后及時進行研判處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